消 息

滚动

语境与语汇 ——浅谈科技在未来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可能性

(龚嘉伟在2021深圳设计周——中国未来设计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艺术与科技都是对我们生活世界的定义,它们一直在不断重塑着这个世界。艺术中的技术不仅挑战着我们的认知,而且不断将我们对自然的看法和理解推向新的层面。自古以来,艺术与科技便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中。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程序方面的不断研究,从一开始就为艺术家提供了原创的表达方式。
 
历史上,艺术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达·芬奇。虽然他许多科学研究成果直到近150年后才得到广泛承认,但达·芬奇(1452-1519)无疑是一位横跨多个领域的多面手,其研究涉及土木工程、化学、地质学、几何学、流体力学、数学、机械工程、光学、物理学和动物学等诸多领域。作为一名工程师,他的构思远远领先于其时代,概念上发明了降落伞、直升机、装甲战车、集中式太阳能利用、计算器、板块构造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双层船体。
 
到了16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太阳光与棱镜的实验,证明白光是由七种可见颜色组成的。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在色彩理论上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金属管装绘画颜料的发明,使得印象派画家能够深入户外捕捉瞬息万变的光线与色彩。英国摄影师穆布里奇对运动摄影的开创性研究推动了早期电影的发展,而沃尔特·迪斯尼在动画电影制作中对移动画面技术的运用以及第一部同步声动画片的制作发行,则彻底革新了电影业。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则以其作品《电子高速公路 1995》——由47个频道、313个显示器、霓虹灯与钢架结构构成的装置艺术——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另一种可能性。
 
观察当下的生活场景,21世纪的今天,科技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移动科技为例,它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与便利,但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占据和消耗着我们的生命能量。正如伦敦插图画家Andrew Rae所描绘的那样,手机屏幕上出现的奇幻怪物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隐喻。
 
关于科技对艺术影响的看法,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个人和艺术机构普遍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高了艺术的参与度,使艺术体验更具互动性,同时也使艺术观众更加多样化。调查对象还普遍认为互联网在拓宽艺术边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艺术机构也认为,移动设备、手机铃声和短信对现场表演造成了重大干扰,并且科技促成了“所有数字内容都应该是免费的”这种期望。对于科技是否会对现场表演观众的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各方意见不一,但大家一致认为科技并未“稀释”艺术,反而通过为艺术参与和批评开辟新途径,改变了艺术表达的方式。数字世界作为一种极具平民化的力量,在富人和穷人、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之间拉平了世界。计算机的普及,无论在家中、学校或当地图书馆,它的无所不在使得那些曾经令人不适的问题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当前或即将对艺术设计与教育产生影响的科技发展主要包括沉浸式媒体和人工智能。沉浸式媒体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一个虚拟或数字环境来取代现实空间,通过整体空间投射或头戴显示器和传感器,使用户完全沉浸在数字世界中;增强现实则将真实场景与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数字内容相融合,将虚拟信息与实时画面叠加;混合现实体验则可能包含全息图或全息投影等,提供比增强现实更深层次的互动体验。
 
近来备受关注的元宇宙概念,便是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建一个可以进行社交、工作和娱乐的虚拟世界。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代表了互联网和其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其“2021年度回顾”博客中也做出了重要预测,认为在未来两三年内,大多数虚拟会议将从二维摄像机图像转向一个带有数字化身的三维空间。
 
沉浸式媒体在艺术中的应用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可能性。2019年,Culturespaces Foundation利用140台最先进的激光视频投影仪和50个音箱,将一个展览空间转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使参观者仿佛走进了梵高的作品,为所有年龄段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官、音乐与审美体验。teamLab的互动数字装置《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则利用油罐内从天而降形成的巨大瀑布,观众站在作品上时可以成为阻挡水流的岩石,从而改变水流方向,作品根据观众的行为不断变化,旨在创造一个超主观空间,让观众成为观赏体验的中心,自由地切分、折叠或合并空间。
 
另一项科技对艺术影响的例子是人工智能的应用。MIT-IBM Watson AI Lab与米兰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在线平台AI Portraits,利用超过4.5万幅15世纪古典绘画作品的信息,帮助“绘制”上传照片的肖像。该平台通过分析图像的特征和背景,确定肖像的最佳风格,从而生成具有古典大师风格的独特4K肖像。有趣的是,该平台还指出,肖像中微笑或大笑的人较少出现,因为传统肖像画家很少描绘笑容,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对艺术史的全新认识。
 
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领域,2018年佳士得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第一件在大型拍卖行展出的人工智能艺术品,该作品由法国的三人组合Obvious创作,旨在通过艺术解释和普及人工智能。虽然有人指出生成这幅画的代码主要出自另一位艺术家和程序员之手,但这仍标志着人工智能艺术首次在世界拍卖舞台上亮相。与此同时,19岁的罗比·巴拉特利用开源许可分享他的生成对抗网络(GAN)算法,进一步推动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如今,人工智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生成看似真实却完全虚假的图像。Icons8公司为满足数字设计师的需求,创建了由260万张人工智能生成的人脸组成的资源库Generated Photos,这些图像免费且无版权限制,适用于网络、移动应用、电子邮件、登陆页面、用户头像等各种场景,其提供的多样化面部特征和统一光影效果,使得将多个个体整合到同一项目中变得异常简单。
 
NVIDIA的GauGAN2以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名字命名,通过分割图——一种描述场景布局的标签化草图——生成逼真的图像。艺术家可以利用文本、画笔、油漆桶工具或二者结合来设计自己的风景,风格转移算法则允许创作者应用过滤器,将白天的场景转为日落,或将真实图像转换为绘画风格。NVIDIA的Vid2Vid Cameo则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升视频会议体验,用户可以在通话前提交一张精致的2D照片或卡通头像,AI模型通过生成对抗网络根据静态图像合成逼真的谈话头像视频,并实时映射面部运动,捕捉动态变化。
 
此外,广为人知的Photoshop在2021年版本中引入了基于AI技术的“神经滤镜”功能。例如,“智能人像”滤镜能够改变拍摄对象的年龄、表情、姿势和肤色,分析肖像并调整面部特征以表达高兴、惊讶或愤怒等情绪,甚至可以移动眼睛或头部的方向,改变光线角度、头发密度以及微笑的强度,甚至能将另一张照片中的妆容转移到目标人物上,从而实现改变年龄等效果。
 
科技为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法与工具,似乎今天的艺术设计实践已无法离开科技的辅助与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这一概念在欧美教育体系中被广泛讨论,常用于阐述学校的教育政策或课程选择。作为一种理念,STEM试图构建一个整合所有四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传统以记忆和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渐被淘汰,学生很少能获得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是被要求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寻求答案,这需要大量创造力、灵活思维以及对各学科的深入掌握。虽然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自古便有联系,但直到21世纪初,“STEM”这一术语才被广泛认可,并在2005年后真正获得发展势头,在美国国会内组建了自己的核心小组,2008年开始频频占据头条。
 
美国和欧洲一直在推动增加STEM毕业生,以满足相关职业不断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和从事STEM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主张在K–12课程中引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在原有STEM基础上增加艺术元素。人们认识到艺术能够拓宽STEM教育与应用的范畴,一个坚实的艺术基础能为创新提供额外的动力和无畏的创造力。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院长John Maeda是将艺术融入STEM的重要倡导者,他认为为艺术打开大门有助于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批判性创造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坚实艺术基础的学生在整体上表现更佳。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发现,高中阶段学习四年艺术的学生在SAT考试中的平均分比那些学习半年或更短时间的学生高出98分;而学习音乐鉴赏的学生在语言部分的分数高出61分,数学部分高出42分。
 
尽管STEAM运动仍处于形成阶段,并正在逐渐有机地融入STEM领域,但也有一些艺术家正从另一个角度尝试解决整合问题,努力使艺术与科学更紧密结合。比如,美国宇航局曾向折纸艺术家寻求帮助,希望他们为航天器设计辐射防护罩,以保护未来宇航员免受宇宙射线及电子元件损害。
 
回到“语境与语汇”这一主题,我们可以说,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认知语境,促使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找新的创意语汇,以诠释和定义这些新的社会文化体验。而科技进步本身,也正是通过这种文化解读与诠释,获得其时代社会身份的认同与验证。